在高新教育全面开启“文化建设年”的新征程中,我校始终将文化建设视为提升教育品质的核心动力。此次家校共育文化论坛,汇聚了六位优秀班主任的智慧与经验,共同探讨如何在家校共育中凝聚文化力量,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。
王慧卿校长对校园文化建设及教师成长路径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:首先,教师要注重积累育人案例。案例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教育智慧的体现,教师通过深入反思和研究这些案例,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思想的改变,这对教师自身的成长至关重要。其次,教师的工作源于热爱,只有用心用情,才能主动承担责任,展现教育的大格局。最后,教师要有免责意识,说正确的话,做正确的事,守住师德底线,同时树立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。这些观点为教师的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引,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。
王洪华主任以《教师必备技能之家校“慧”沟通》为题,强调家校沟通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应遵循平等、共情原则,针对“束手无策型”“自我感觉良好型”“暴躁型”等不同家长类型,给出差异化沟通策略。
侯志霆老师在《沟通有方法,家校有温度》中,点明家校沟通能让教师与家长成为教育“战友”。教师需从细微处入手,以温和、真诚、专业的态度,结合教师心理学,借助网络平台,做好倾听与沟通。
解志洁老师围绕“从责任共同体到成长共同体”展开,提出家校合作是责任分担与共同成长的过程,可通过家校沟通会议、家长学校课程等活动,增强家长参与感,推动家校从“责任共同体”向“成长共同体”转变。
孙凤英老师从“理念引领,锚定家校共育方向”、“珍惜感恩,奠定家校情感基石”等方面进行分享,孙老师认为家校关系要以正确的理念为引领,以良好的情感为基础,以有效的沟通为桥梁,以共同的参与为动力,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。
崔红老师以与班上43名同学的家长沟通为例作出分享,为老师们带来了很好的示范。崔老师认为,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棵幼苗的茁壮,既需要家庭给予温暖的阳光与养分,也需要学校提供丰沃的土壤与引导。唯有家校同心、理念同行,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。
文化润无声,育人细无痕。此次文化论坛中,班主任们的分享不仅是经验的传递,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与传承。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,我校将继续秉持家校共育理念,以文化为引领,以共育为路径,持续深化家校合作,用爱与智慧为学生筑起温暖的成长港湾,用家校共育的力量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,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。